11月 23, 2025

憑空出現的法務長:新創業者的「武德」困境
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, DD)前一天,某新創業者還沒有法務長這個職位。到了DD當天,會議裏忽然多了一位「法務長」出席。眾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但沒人戳破。創投拿到想看的checklist,新創業者把該演的戲演完,流程跑完,大家各取所需,繼續往前走。乍看之下有點荒謬,但這種情況絕不是個案。

如果把「武德」套用到組織身上,大致包含三個層次:

Perceive:正視風險、承擔責任,不會假裝問題不存在
Process:採取長期正確的做法,而非短期粉飾或表面動作
Propagate:誠實透明,讓外界看到真實情況

現實世界中,大企業有法務、資安、永續、風控等專業團隊支撐,小企業則往往是校長兼撞鐘,一人要當多人用。當創投沿用大企業的DD標準,小企業在枝葉尚未茂密時,就被以正規軍編制為模板來衡量,再加上沉重的現金流與生存壓力,新創多半只能在「活下去」與「活得漂亮」之間,選擇前者。

因此那位憑空出現的法務長,其實就是法遵劇場(Compliance Theater)加上面子工程的產物。在這種情境下,形式往往比實質更重要...只要職稱對了、位置坐好了、文件有人簽名,checklist就先過關。再者,新創業者也怕在投資人面前顯得「沒準備好」,不論是制度不完備,還是角色還未到位,都容易被視為不夠專業。

多數法遵與治理要求,是以大企業的資源配置來設計的。對大企業來說,多幾道流程、多幾份報告,頂多是多請幾個人。但對人力捉襟見肘的新創,卻會直接擠壓到產品開發與客戶服務,甚至影響能不能撐過下個月。相同的表格、相同的制度名稱,背後卻是完全不同的生存條件。

於是,新創只好一邊連滾帶爬地匍匐前進。今天先把職稱湊齊,明天再想辦法修正流程。他們不是不懂什麼叫「武德」,而是沒有餘裕慢慢練功。大企業有本錢談「武德」,新創每天在算現金流,能活下來已經不容易,要同時配合劇本演出,本來就很勉強。對多數新創業者而言,並非不想講「武德」,而是實在沒那個條件。

沒有留言:

憑空出現的法務長:新創業者的「武德」困境
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 製 盡職調查(Due Diligence, DD)前一天,某新創業者還沒有法務長這個職位。到了DD當天,會議裏忽然多了一位「法務長」出席。眾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但沒人戳破。創投拿到想看的checklist,新創業者把該演的戲演完,流程跑完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