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 16, 2025

晉聲齋開張:八年的部落格,重新出發

資料來源:由ChatGPT繪

時間過得真快。

從2017年4月開張至今,Patent1O1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,默默累積了超過六萬次點閱。對於一個自媒體來說,這個數字也許算不上驚人,但部落格裡的每一篇文章,超過一百篇,毫無代筆,都是我真切的心血與觀點累積。

這段歷程得從我的第一份工作說起,那是一個通訊產業分析的研究工作。身處這樣的行業環境,每天查次級資料、寫評論、訪廠(產銷調查壓力山大,是我爾後兩度離職的關鍵原因),久而久之也培養出一種「想發聲、想說話」的衝動。那時我開始意識到,自己有想當意見領袖的特質。

但在體制內,基於種種原因,要做到其實並不容易…寫什麼、怎麼寫、寫給誰看,處處有框。後來我轉職為in-house專利工程師,跳脫了按件計酬的收入模式,沒有背負訴訟壓力,才真正有了持續經營部落格的餘裕。

Patent1O1剛開始的定位很明確,想讓冷冰冰的專利制度變得親民、白話、有趣。那段期間,我寫了很多智財科普文,甚至還以顧問講師為志向,目標是在課堂上,把專利制度講得更貼近人心。

但理想很快就被市場的狠狠打臉,等到在企業內訓開課,才發現聽眾反應實在有限。我開始頓悟,想要單方面「傳遞價值」,不代表市場就會買單。憑藉專利知識成為顧問講師的念頭,就這樣慢慢沉了下來。

不過,想把腦袋裏源源不絕的觀點講出來,那股衝動卻始終沒退場。

隨著工作歷練累積,我開始思考:Patent1O1是不是只能是個「專利小教室」?是不是可以承載更多議題,更多橫向思考的可能?所以我開始嘗試讓它轉型,把之前在金融業的從業經驗寫進來,分享「保險 X 專利」這種冷門交集。也嘗試剖析商業策略,談談我看到的創新趨勢,想讓這個平台變得更加立體。

但很快地,然而我也再次體會到:寫的題目可以冷門、可以專業,如果叫好不叫座,創作的熱情終究會耗盡。

寫完那幾篇保險專利的一系列文章後,我明白這條支線,大概也走不了多遠。

下一階段,我想做點有「貢獻」的事~

於是我重新思考:「這個部落格存在的價值是什麼?我又為什麼還想繼續寫下去?」。頓時想起Simon Sinek的那句話:「People don’t buy what you do; they buy why you do it.」

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「影響力」這個詞,不是爆紅也不是追流量,而是我能不能透過某些形式,把一些觀點種子播種到他人心中,然後讓他們也有一點點不同的思考或行動?

此舉,才是我想要透過Patent1O1達成的事。

我茅塞頓開,接下來的Patent1O1,會重新聚焦在我真正想說的主題:P3框架,也就是Perceive(感知)、Process(處理)、Propagate(傳播)。

這個P3框架,其實源自我過去在企業內部的觀察整合出來的行動邏輯,深信在這個資訊爆炸、變化迅速的時代,倘若個人或組織想真正發揮影響力,必須做到三件事:
1.感知環境中微弱但重要的訊號,而非只追逐眼前最顯眼的趨勢;
2.處理資訊,把複雜的東西轉化為可理解、有系統的洞見;
3.傳播觀點,能夠用好理解又真誠的方式,影響他人、引起共鳴

未來,我會試著讓這個P3框架融入Patent1O1的每一篇文章。從科技、商業、社會、甚至日常生活的觀察中,找出可被感知、值得思考、適合傳遞的觀點,慢慢累積出一套有溫度、有系統的觀點庫。

謝謝這些年來閱讀過Patent1O1的人,無論是有心、有意,還是偶然點進來,我都衷心感謝您的造訪。

4月 26, 2025

「合理使用」的淺白解釋


資料來源:由Grok繪
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it/202504270033.aspx

上述文章問到一個問題:如何定義AI的合理使用,創意內容與AI生成內容之間的界線是什麼?

Google的政府事務營運部門主管回答:在美國,至少有「合理使用」的概念,也就是版權材料的使用是否被最小化,並產生了轉化性(transformative)的結果。

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說明:

問題:

如何定義 AI 的合理使用?創意內容跟 AI 生成內容的界線是什麼?

回答:

在美國有個「合理使用(Fair Use)」的法律概念,判斷標準主要是看兩件事:

有沒有「最小化使用」?

→ 不是整段搬用別人的東西,而是只取必要的小部分。

有沒有「轉化性(transformative)」?

→ 你不是直接抄襲,而是「改變了原本的用途或風格」,創造了新的東西、有新的意義。

舉例更好懂:

如果你直接拿一本小說餵給 AI,生成一模一樣的內容,那就是侵權。

如果你只是引用小說裡一句話,讓 AI 重新創作一首詩,這就是「轉化性使用」,可能符合合理使用。

1月 16, 2025

不丹打造一個正念城市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不丹王國,正以嶄新的方式詮釋「幸福經濟」的內涵。作為全球唯一的負碳排國家,不丹以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傳承為驕傲,如今更致力於以「正念」為核心,推動永續發展。位於不丹與印度邊境的格勒普正念城市(Mindfulness City)計畫,將成為一個集合綠色科技、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於一身的特別行政區,作為全球獨特的綠色創新楷模。

城市規劃以曼陀羅設計原則為靈感,包括11個特色社區,串聯起生態旅遊、健康產業與教育中心等核心設施。河流的自然紋理貫穿其中,創造出公共空間與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環境。城市建設材料將優先選用木材、竹材等永續資源,並以水力發電與綠色技術驅動能源供應。不丹政府期望透過這一項目吸引投資、創造就業,解決高達30%的青年失業率,讓這座城市成為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經濟樞紐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推動綠色經濟,不丹也在國家主權財富中納入了虛擬資產。該國持有超過13,000個比特幣,總價值約佔本國GDP的36%,顯示了不丹在全球經濟浪潮中的靈活應對與創新思維。未來,正念城市將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上的創新,也是文化、經濟與數位科技交融的場域,展現了不丹平衡幸福與現代化的願景。

12月 26, 2024

黃仁勳的「反報告哲學」:真正的戰略來自邊緣

資料來源:由copilot繪

輝達(nVIDIA)內部著名的T5T郵件,代表是CEO黃仁勳對「制式化管理」的不信任。揣測他的觀點,傳統的策略規畫和進度報告,就像經過多次浸泡的濾掛式咖啡,實質內容已被稀釋得索然無味。對他而言,真正的戰略靈感來自公司最基層、也就是「邊緣」的聲音。

有趣觀點解析:

  1. 拒絕「金字塔傳聲筒」:
    多層級的管理過程常常像是「超級比一比」遊戲,每經過一層就被美化或刪減,最終送到高層的資訊早已失真。而黃仁勳明白,這些「包裝過的完美報告」其實解決不了真實問題。

  2. 偏愛「邊緣智慧」:
    黃仁勳的哲學是:那些直接面對問題、解決挑戰的第一線員工,才是公司真正的「智庫」。因為他們掌握最真實的情境和需求,提供的信息往往比經理人的精心報告更具價值。

  3. 去中心化的靈感:
    黃仁勳就像科幻片中的指揮官,不依賴來自中樞的大數據分析,而是用「邊緣運算」的概念—直接從現場獲取第一手消息,讓決策更加靈活和貼近現實。

啟發:你的團隊也能這樣嗎?

黃仁勳的觀點顛覆了傳統的管理哲學,提醒我們:「最珍貴的洞察力,常常隱藏在基層對話中。」這不僅適用於科技巨頭,也能激發中小企業和團隊領導者重新思考如何有效傾聽和決策。或許,你也可以試著和第一線聊聊,跳過那些看似「完美」的報告!

12月 22, 2024

從POS到法庭:零售商與NCR的專利大戲

從POS到法庭:零售商與NCR的專利大戲

在美國的法庭上,一場專利權的激烈鬥爭展開。這是一個關於創新、技術和責任的故事,主角是兩家截然不同的公司:CloudofChange,一個小型但充滿雄心的技術創業公司,以及NCR Corporation,一個業界老牌巨頭。

第一幕:創新的萌芽

CloudofChange設計了一個名為「POS建構器」的系統,目標是讓不具技術背景的小零售商,也在線上輕鬆建置POS機,聽起來就像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魔法工具。

然而,NCR推出了一款類似的產品,名為「NCR Silver」,同樣提供POS建構功能。CloudofChange認為,這款產品侵犯了其專利,於是將NCR告上法庭,要求天價賠償。

第二幕:誰是使用者?

法庭上的爭論聚焦於一個核心問題:誰才是真正的「使用者」?專利法要求侵權行為必須涉及「使用」,所以確定使用者至關重要。

CloudofChange認為,NCR不僅提供軟硬體,還透過合約要求零售商自行提供網路,這相當於控制整個系統的使用。NCR則反駁,實際上是零售商在購買並使用產品,NCR只是提供工具的廠商。

第三幕:關鍵證據

在法庭上,NCR的律師展開了鋪天蓋地的質詢,逐漸揭開關鍵事實:

  • 零售商需自行購買硬體和連接網路。
  • 零售商下載NCR的應用程式並主動使用。
  • 零售商才是從這套系統中獲益的一方。

最終,證據顯示,零售商才是真正使用者,而非NCR

第四幕:法律與判決

根據法律分析,法庭援引類似案例的先例(Centillion案),認定NCR未直接控制零售商使用整套系統,且零售商行為無法歸咎於NCR。因此,法院最終推翻了原審判決,判定NCR沒有侵權。

尾聲:商業與法律的啟示

這場爭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法律原則:在技術產品的專利中,真正的使用者/控制者的定義至關重要。這不僅影響商業運作的合法性,更形成相關問題的判決先例。

而對於CloudofChange,這次的失利雖然遺憾,但也提醒著所有創業者:創新之路上,不僅要設計好的產品,更要留意專利保護的細節。


資料來源:NCR

晉聲齋開張:八年的部落格,重新出發

資料來源:由ChatGPT繪 製 時間過得真快。 從2017年4月開張至今,Patent1O1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,默默累積了超過六萬次點閱。對於一個自媒體來說,這個數字也許算不上驚人,但部落格裡的每一篇文章,超過一百篇,毫無代筆,都是我真切的心血與觀點累積。 這段歷程得從我的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