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 29, 2025

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的知識海流

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,金融大廈林立、資金川流不息。在這座城市的光鮮外表下,金融科技的真正創新力量其實極度集中。一篇以專利資料為基礎的學術論文指出,香港金融科技的創新格局由少數銀行主導,整個行業的知識海流呈現過度集中的現象。

一、創新並非人人有份

研究分析19家香港商業銀行的專利引文網路,結果顯示有16家銀行完全沒有任何金融科技專利,也未與其他機構形成知識鏈結,形成「創新孤島」。

換言之,所有金融科技知識的流進流出,幾乎都集中在三家銀行:匯豐(HSBC)、星展(DBS)與富邦(Fubon),香港金融創新因此形成由少數巨頭掌控的寡頭格局。

二、科技活水的雙軌

知識來源分化為兩大脈絡:

美國航線: 匯豐(HSBC)在144項專利引用中,有126項來自北美,是將北美金融科技引入香港的主要橋樑。

內地快線: 星展與富邦則主要吸收來自內地的金融科技知識,各佔其引用來源的近半。

這呈現出香港金融科技的「雙軌輸入系統」,太平洋兩岸的西方科技與區域的內地創新並行不悖。

資料來源:作者自行繪製

三、網路地位與績效的共振

研究進一步顯示,銀行在知識網路中的中心性與其實際營運表現(如profit before tax)高度相關。位居網路核心者,不僅擁有更多跨國知識來源,也展現出更高的知識整合度與創新活性。

匯豐、星展與富邦之所以脫穎而出,正因它們在知識流網路中維持高中心性,使創新成為競爭優勢的放大器。換言之,誰能連結更多元的知識節點,誰就更能將知識轉化為績效。

四、創新網路的脆弱

從整體來看,香港金融業的創新網路密度僅0.016、模組化0.285,代表銀行之間的知識交流並不普遍,也缺乏協同創新的群聚架構。

整個金融生態更像是一片由「巨鯨與浮游生物」組成的海洋,少數巨頭吸收與傳遞知識,多數銀行則處於孤立狀態。

小結

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,取決於這波「知識海流」能否突破三巨頭的壟斷。假使創新仍侷限於少數銀行,將影響這座金融中心的科技競爭力。真正的挑戰,不在於資本,而在知識如何流動。

9月 17, 2025

大型組織裏的勳章文化

 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在大型組織裏,存在著一條隱性規則:想要晉升到核心位置,至少要拿下一場足以被全公司記住的關鍵戰役。這並不是否定日常努力,而是唯有「戰功」才會成為組織記憶的一部份,並轉化為升遷最有力的背書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勳章文化」,其邏輯很直接:升遷不只看年資或學歷,而是取決於能否彰顯出足夠的戰功。對律師來說,可能是一宗指標性的大案;對科技業工程師來說,可能是一場跨部門專案的成功商業化;對金融從業人員而言,或許是一筆破紀錄的「百億神單」。沒有拿出這些印記,即使再優秀,也就是停留在資深執行者的位置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勳章文化連「名門二代」也無法豁免。徐國安(徐旭東之子)並不是一出道就能執掌遠東集團,黃勝斌(黃仁勳之子)也不會直接空降NVIDIA管理團隊,他們同樣需要透過歷練與成果來累積信服力。若缺乏代表性的戰功,再強的背景也換不來組織內部的認同。換言之,背景最多只是門票,而真正贏得尊敬與認可的,始終是那些能在組織記憶中留下印記的勳章。

勳章文化並非單純公平與否的問題,而是一種組織運作的機制、快速的評價語言。日常努力能確保在現有位置上穩步前進,但真正推動升遷的,往往是那一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表現。

9月 10, 2025

大阪世博觀展記:從未來科技到歷史祈願

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主題是 「設計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」,一大早來到夢洲場館,馬上就被壯闊的「大屋根環形迴廊」吸引。俯瞰世博全景,遠處的大阪港也映入視野,讓人感受到這場盛會將「未來」與「生活」緊密交織的旺盛企圖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社會的想像
日本向來擅長透過科技與文化作品來描繪未來,從總務省早在2019年以影片展現「5G連結世界」的藍圖,到超人力霸王ARC作品中強調「發揮想像力」的主題,都提醒我們:未來不是靜待而來,而是要在腦海先建構。世博場館則把這種抽象的想像具體化,讓人走進會場,如同步入一座未來實驗場。

大阪健康照護館:遇見25年後的自己
在大阪健康照護館,我體驗了「遇見25年後的自己」。透過AI解析生理數據,螢幕隨即浮現了2050年的我,並示意生活方式的選擇會如何影響未來。這不僅是娛樂,而是一種寓教於樂的設計:未來社會的核心議題,不光是效率與便利,更是人類如何能活得更健康、更幸福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3D列印培養肉:永續餐桌的解方
另一個亮點,則是大阪大學與多家企業合作開發的3D列印培養肉。這項技術是以細胞培養出肌肉、脂肪與血管,再透過3D生物列印精準塑形。它不但能依消費者需求調整脂肪與肌肉比例,提供「個人化健康肉品」,還能減少畜牧業對環境的負擔,並可望解決全球蛋白質短缺的挑戰。這將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,而是預計在10年內逐步推向市場的食物革命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到傳統:法善寺橫丁的祈願
從展場出來,轉進大阪鬧區的法善寺橫丁。這條鋪著鵝卵石的小巷,氛圍靜謐而懷舊。法善寺內有一座著名的「不動明王」,相傳因戰後老婦無錢供奉,改以澆水祈願,結果靈驗流傳,這樣的祈福方式逐漸成為傳統。如今,參拜信眾仍會將水澆在滿布青苔的佛像上,祈求平安與健康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法善寺橫丁

而在旁邊的「夫婦善哉」老店,紅豆湯總是裝成兩碗,放在同一托盤上端出,象徵夫婦或情侶共享後感情更加圓滿。這道甜品因大阪作家織田作之助小說《夫婦善哉》而聲名大噪,也成為法善寺橫丁的名店象徵。吃下這份溫熱的紅豆湯時,我感受到世博會裡「未來健康」的理念,正好與這裏的「家庭圓滿」相呼應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夫婦善哉老店

結語
大阪世博除了是科技展示,更是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對話。從3D列印肉到不動明王,從遇見未來的自己到一碗紅豆湯,這些體驗串聯成一個訊息:設計未來社會,不是抽象口號,而是要在每個人的日常中,實現更美好的生活。

9月 05, 2025

古蹟廟宇的現代挑戰:武廟商標風波
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在有一座位於台南的歷史悠久廟宇,臺灣祀典武廟。這裏主祀關聖帝君,是全台唯一被列入官方祀典的武廟,從清代以來就有官祀的崇高地位,也是國定一級古蹟。廟內氛圍莊嚴肅靜,香火鼎盛。 

隨著信眾的增加,志工的力量也逐漸成形,有一群熱心人士組成了「臺灣祀典武廟志工協會」。他們的會員並非隨意招收,而是必須先在關聖帝君神尊前擲得「聖筊」,再經理監事把關審核。甚至有意願加入的民意代表,也只能先掛名「顧問」,不參與實質運作。 

然而,這個協會的名稱卻引發了一場法律爭議。因為「臺灣祀典武廟」本身已是廟方向內政部申請核准的正式名稱,並且註冊為商標。廟方擔心協會使用相同名稱,會讓外界誤以為志工協會就是廟本身,甚至可能混淆捐款、活動的歸屬,因此向法院起訴,要求禁止協會繼續使用這個名稱。

法院審理後,認為情況並不像廟方所說的那麼急迫,理由如下: 

1. 協會已經在2023年更名為「台灣武廟志工協會」,並在報紙、網站公告。 

2. 志工協會名稱中有「志工協會」字樣,一般人有能力分辨和廟宇本身的不同。 

3. 雙方商標涵蓋範圍並不一致,一個以宗教儀式為核心,另一個則著重於社會公益服務。

況且並沒有證據顯示信徒真的誤捐、或混淆了活動。所以法院駁回廟方的請求,認為沒有立即禁止的必要。

這起故事顯示,在信仰莊嚴的殿堂之外,當古廟的商標與組織發展交錯時,也可能牽動一場現代的法律爭議。廟宇的神聖與志工的熱情怎麼並行,又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制度間取得平衡,或許仍需要更多時間來沉澱。

9月 01, 2025

自學者的大師之路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Daily Qanat泉屋天下茶屋店

讀完《PHP》七月號中安藤忠雄的訪談,印象最深的不是他「建築大師」的頭銜,而是他完全非科班出身,卻憑藉一己之力闖出世界級名聲的生命故事。這樣的軌跡,不是浪漫型的天才敘事,而是一種持續不懈的內在信念:當社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時,你只能忠於自己的信念,用全力跑下去。對我們多數人來說,這樣的勇氣其實很稀缺。

感知世界,不被限制
安藤出身於大阪,青年時曾是拳擊手、卡車司機,後來因偶然經驗接觸到建築。他僅有高中學歷,但買二手書自學建築理論,甚至以打拳掙來的費用,走訪世界各地觀摩建築作品。這是一種「感知」的能力:看見體制外的可能性,讓眼界突破環境限制。當別人以為「沒有專業訓練就不可能」,他卻用行動證明可以另闢蹊徑。

挑戰與傳遞
安藤從設計私人住宅起步,靠著實際作品一點一滴建立口碑。他說過:「就算沒人看好,我也要持續挑戰。」這就是把懷疑轉化為動能,用實踐一點一滴淬鍊出專業。隨著作品被世界看見,他逐漸進入國際舞台,透過建築與故事,把信念與美學傳遞出去。

對我們的啟發
回頭看安藤的經歷,更像是對每個人的提醒。人生不見得會依循「正規途徑」發展,我們很可能要在未知中摸索。可以選擇像他一樣,不急著被社會的框架所定義,用心好好打磨自己,便有機會塑造專屬舞台。或許你不是建築師,但在任何專業與人生選擇裏,我們都需要這份「相信自己」的力量。

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的知識海流

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,金融大廈林立、資金川流不息。在這座城市的光鮮外表下,金融科技的真正創新力量其實極度集中。一篇以專利資料為基礎的 學術論文 指出,香港金融科技的創新格局由少數銀行主導,整個行業的知識海流呈現過度集中的現象。 一、創新並非人人有份 研究分析19家香港商業銀行的專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