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,金融大廈林立、資金川流不息。在這座城市的光鮮外表下,金融科技的真正創新力量其實極度集中。一篇以專利資料為基礎的學術論文指出,香港金融科技的創新格局由少數銀行主導,整個行業的知識海流呈現過度集中的現象。
一、創新並非人人有份
研究分析19家香港商業銀行的專利引文網路,結果顯示有16家銀行完全沒有任何金融科技專利,也未與其他機構形成知識鏈結,形成「創新孤島」。
換言之,所有金融科技知識的流進流出,幾乎都集中在三家銀行:匯豐(HSBC)、星展(DBS)與富邦(Fubon),香港金融創新因此形成由少數巨頭掌控的寡頭格局。
二、科技活水的雙軌
知識來源分化為兩大脈絡:
美國航線: 匯豐(HSBC)在144項專利引用中,有126項來自北美,是將北美金融科技引入香港的主要橋樑。
內地快線: 星展與富邦則主要吸收來自內地的金融科技知識,各佔其引用來源的近半。
這呈現出香港金融科技的「雙軌輸入系統」,太平洋兩岸的西方科技與區域的內地創新並行不悖。
資料來源:作者自行繪製
三、網路地位與績效的共振
研究進一步顯示,銀行在知識網路中的中心性與其實際營運表現(如profit before tax)高度相關。位居網路核心者,不僅擁有更多跨國知識來源,也展現出更高的知識整合度與創新活性。
匯豐、星展與富邦之所以脫穎而出,正因它們在知識流網路中維持高中心性,使創新成為競爭優勢的放大器。換言之,誰能連結更多元的知識節點,誰就更能將知識轉化為績效。
四、創新網路的脆弱
從整體來看,香港金融業的創新網路密度僅0.016、模組化0.285,代表銀行之間的知識交流並不普遍,也缺乏協同創新的群聚架構。
整個金融生態更像是一片由「巨鯨與浮游生物」組成的海洋,少數巨頭吸收與傳遞知識,多數銀行則處於孤立狀態。
小結
香港金融科技的未來,取決於這波「知識海流」能否突破三巨頭的壟斷。假使創新仍侷限於少數銀行,將影響這座金融中心的科技競爭力。真正的挑戰,不在於資本,而在知識如何流動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