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 10, 2025

大阪世博觀展記:從未來科技到歷史祈願

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主題是 「設計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」,一大早來到夢洲場館,馬上就被壯闊的「大屋根環形迴廊」吸引。俯瞰世博全景,遠處的大阪港也映入視野,讓人感受到這場盛會將「未來」與「生活」緊密交織的旺盛企圖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社會的想像
日本向來擅長透過科技與文化作品來描繪未來,從總務省早在2019年以影片展現「5G連結世界」的藍圖,到超人力霸王ARC作品中強調「發揮想像力」的主題,都提醒我們:未來不是靜待而來,而是要在腦海先建構。世博場館則把這種抽象的想像具體化,讓人走進會場,如同步入一座未來實驗場。

大阪健康照護館:遇見25年後的自己
在大阪健康照護館,我體驗了「遇見25年後的自己」。透過AI解析生理數據,螢幕隨即浮現了2050年的我,並示意生活方式的選擇會如何影響未來。這不僅是娛樂,而是一種寓教於樂的設計:未來社會的核心議題,不光是效率與便利,更是人類如何能活得更健康、更幸福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3D列印培養肉:永續餐桌的解方
另一個亮點,則是大阪大學與多家企業合作開發的3D列印培養肉。這項技術是以細胞培養出肌肉、脂肪與血管,再透過3D生物列印精準塑形。它不但能依消費者需求調整脂肪與肌肉比例,提供「個人化健康肉品」,還能減少畜牧業對環境的負擔,並可望解決全球蛋白質短缺的挑戰。這將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,而是預計在10年內逐步推向市場的食物革命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到傳統:法善寺橫丁的祈願
從展場出來,轉進大阪鬧區的法善寺橫丁。這條鋪著鵝卵石的小巷,氛圍靜謐而懷舊。法善寺內有一座著名的「不動明王」,相傳因戰後老婦無錢供奉,改以澆水祈願,結果靈驗流傳,這樣的祈福方式逐漸成為傳統。如今,參拜信眾仍會將水澆在滿布青苔的佛像上,祈求平安與健康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法善寺橫丁

而在旁邊的「夫婦善哉」老店,紅豆湯總是裝成兩碗,放在同一托盤上端出,象徵夫婦或情侶共享後感情更加圓滿。這道甜品因大阪作家織田作之助小說《夫婦善哉》而聲名大噪,也成為法善寺橫丁的名店象徵。吃下這份溫熱的紅豆湯時,我感受到世博會裡「未來健康」的理念,正好與這裏的「家庭圓滿」相呼應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夫婦善哉老店

結語
大阪世博除了是科技展示,更是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對話。從3D列印肉到不動明王,從遇見未來的自己到一碗紅豆湯,這些體驗串聯成一個訊息:設計未來社會,不是抽象口號,而是要在每個人的日常中,實現更美好的生活。

9月 05, 2025

古蹟廟宇的現代挑戰:武廟商標風波
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在有一座位於台南的歷史悠久廟宇,臺灣祀典武廟。這裏主祀關聖帝君,是全台唯一被列入官方祀典的武廟,從清代以來就有官祀的崇高地位,也是國定一級古蹟。廟內氛圍莊嚴肅靜,香火鼎盛。 

隨著信眾的增加,志工的力量也逐漸成形,有一群熱心人士組成了「臺灣祀典武廟志工協會」。他們的會員並非隨意招收,而是必須先在關聖帝君神尊前擲得「聖筊」,再經理監事把關審核。甚至有意願加入的民意代表,也只能先掛名「顧問」,不參與實質運作。 

然而,這個協會的名稱卻引發了一場法律爭議。因為「臺灣祀典武廟」本身已是廟方向內政部申請核准的正式名稱,並且註冊為商標。廟方擔心協會使用相同名稱,會讓外界誤以為志工協會就是廟本身,甚至可能混淆捐款、活動的歸屬,因此向法院起訴,要求禁止協會繼續使用這個名稱。

法院審理後,認為情況並不像廟方所說的那麼急迫,理由如下: 

1. 協會已經在2023年更名為「台灣武廟志工協會」,並在報紙、網站公告。 

2. 志工協會名稱中有「志工協會」字樣,一般人有能力分辨和廟宇本身的不同。 

3. 雙方商標涵蓋範圍並不一致,一個以宗教儀式為核心,另一個則著重於社會公益服務。

況且並沒有證據顯示信徒真的誤捐、或混淆了活動。所以法院駁回廟方的請求,認為沒有立即禁止的必要。

這起故事顯示,在信仰莊嚴的殿堂之外,當古廟的商標與組織發展交錯時,也可能牽動一場現代的法律爭議。廟宇的神聖與志工的熱情怎麼並行,又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制度間取得平衡,或許仍需要更多時間來沉澱。

9月 01, 2025

自學者的大師之路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Daily Qanat泉屋天下茶屋店

讀完《PHP》七月號中安藤忠雄的訪談,印象最深的不是他「建築大師」的頭銜,而是他完全非科班出身,卻憑藉一己之力闖出世界級名聲的生命故事。這樣的軌跡,不是浪漫型的天才敘事,而是一種持續不懈的內在信念:當社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時,你只能忠於自己的信念,用全力跑下去。對我們多數人來說,這樣的勇氣其實很稀缺。

感知世界,不被限制
安藤出身於大阪,青年時曾是拳擊手、卡車司機,後來因偶然經驗接觸到建築。他僅有高中學歷,但買二手書自學建築理論,甚至以打拳掙來的費用,走訪世界各地觀摩建築作品。這是一種「感知」的能力:看見體制外的可能性,讓眼界突破環境限制。當別人以為「沒有專業訓練就不可能」,他卻用行動證明可以另闢蹊徑。

挑戰與傳遞
安藤從設計私人住宅起步,靠著實際作品一點一滴建立口碑。他說過:「就算沒人看好,我也要持續挑戰。」這就是把懷疑轉化為動能,用實踐一點一滴淬鍊出專業。隨著作品被世界看見,他逐漸進入國際舞台,透過建築與故事,把信念與美學傳遞出去。

對我們的啟發
回頭看安藤的經歷,更像是對每個人的提醒。人生不見得會依循「正規途徑」發展,我們很可能要在未知中摸索。可以選擇像他一樣,不急著被社會的框架所定義,用心好好打磨自己,便有機會塑造專屬舞台。或許你不是建築師,但在任何專業與人生選擇裏,我們都需要這份「相信自己」的力量。

8月 23, 2025

生成式AI正推動專利行業的「結構性革命」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專利行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「結構性革命」!過去專利說明書的撰寫流程,仰賴大量初階人力進行訪談、整理、撰稿、繪圖與檢索,未來將由生成式AI全面接管。只要一段30分鐘的訪談錄音,生成式AI可望在幾分鐘內完成claim與說明書的草擬。客戶手繪的構想草圖,透過影像辨識技術,便能轉換為專業的流程圖。同時,AI更能整合專利資料庫進行即時檢索比對,找出新穎性特徵。這意味著,傳統專利撰稿流程正加速邁向自動化。

會有這樣的發展,其實一點也不令人訝異。傳統專利撰寫本質是按件計酬,收入與「完稿數量」與「客戶滿意度」直接掛鉤。然而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,要一位專利工程師短時間內全盤掌握各類客戶的domain knowledge,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在這樣的時間壓力下,具備龐大知識庫與豐富「常識」的生成式AI,正好展現出壓倒性優勢。

有些從業人員或許會認為,自身對客戶技術的熟悉度足以應對挑戰,這種想法其實暗藏高度風險!認為客戶永遠不會轉向他處,實際上是一廂情願,更忽視了市場競爭與工具升級所帶來的結構性改變。

隨著AI系統進一步串接專利維護與年費管理模組,還能剖析客戶是否願意長期維護某專利,甚至自動生成客製化溝通信件。大型事務所有豐沛資源打造或使用進階AI系統,能廣泛應用於撰稿、年費管理和監控;小型事務所受限預算,只能使用基礎工具。然而,這並不代表大型事務所能因此獲得更高議價力,因為大型企業的in-house專利部門同樣有資源採用進階AI系統,能將專利申請及維護業務收回自行處理。未來的專利行業,將出現「大者恆大」與「內部化」雙重趨勢,傳統的營運模式將面臨變革。

8月 08, 2025

從台積電技術外洩事件,看營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2025年7月,台積電兩奈米製程技術機密,驚傳被手機翻拍螢幕畫面方式外洩,震撼科技圈。事件引爆輿論之餘,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關鍵資產:營業秘密。

Perceive:防敵千萬,不敵一「拍」
本案並非透過駭客滲透,也未破解防火牆,而是「授權內部人員」透過合法帳密登入內網後,違規使用私人手機翻拍機密畫面,規避所有傳統資安防線。

依台積內規,所有涉及兩奈米的研發資料均已實施最高等級NDA(Non-disclosure agreement)管制,以及存取與網域限制等保密措施,異常連線便會立即觸發警示。然而,在這套嚴密的資訊安全制度下,卻仍被「最熟悉規則的人」輕鬆繞過。

孫子曰: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。」但若「彼」就在自己內部,那麼,所謂「知己」的深度與寬度,是否足以涵蓋員工心態、風險意識與執行細節?

Process:規範制度,仍須文化補位
台積的制度設計無疑已領先全球半導體業,不論是共用資料夾的授權分級,或是機密資訊保護(Proprietary Information Protection, PIP)制度,都屬業界標竿。此次事件也顯示,即使制度完備,若「新進員工大量招募,PIP訓練未落實」,那麼制度就容易淪為紙上談兵。

因此,營業秘密的防線不只在硬體或網路管控,更須制度與文化並進。每一次權限開啟、每一台配發的筆電,都是對保密文化的一次實戰考驗。

Propagate:技術戰爭中的文化修煉
半導體產業早已超越製造本質,而是國安、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中的核心支點。身處如此高張力的競爭關係,企業應將資訊安全視為「全員修行」的戰備文化。

誠如《孫子兵法・用間篇》所言:「三軍之事,莫親於間,賞莫厚於間,事莫密於間。」對現代企業而言,這句話點出了保密與信任的關鍵:若缺乏資訊安全文化與組織韌性,信任一旦被濫用,內部滲透將成為最難防的破口。

大阪世博觀展記:從未來科技到歷史祈願

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主題是 「設計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」,一大早來到夢洲場館,馬上就被壯闊的「大屋根環形迴廊」吸引。俯瞰世博全景,遠處的大阪港也映入視野,讓人感受到這場盛會將「未來」與「生活」緊密交織的旺盛企圖。 資料來源: 作者攝於 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 未來社會的想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