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 16, 2025

晉聲齋開張:八年的部落格,重新出發

資料來源:由ChatGPT繪

時間過得真快。

從2017年4月開張至今,Patent1O1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,默默累積了超過六萬次點閱。對於一個自媒體來說,這個數字也許算不上驚人,但部落格裡的每一篇文章,超過一百篇,毫無代筆,都是我真切的心血與觀點累積。

這段歷程得從我的第一份工作說起,那是一個通訊產業分析的研究工作。身處這樣的行業環境,每天查次級資料、寫評論、訪廠(產銷調查壓力山大,是我爾後兩度離職的關鍵原因),久而久之也培養出一種「想發聲、想說話」的衝動。那時我開始意識到,自己有想當意見領袖的特質。

但在體制內,基於種種原因,要做到其實並不容易…寫什麼、怎麼寫、寫給誰看,處處有框。後來我轉職為in-house專利工程師,跳脫了按件計酬的收入模式,沒有背負訴訟壓力,才真正有了持續經營部落格的餘裕。

Patent1O1剛開始的定位很明確,想讓冷冰冰的專利制度變得親民、白話、有趣。那段期間,我寫了很多智財科普文,甚至還以顧問講師為志向,目標是在課堂上,把專利制度講得更貼近人心。

但理想很快就被市場的狠狠打臉,等到在企業內訓開課,才發現聽眾反應實在有限。我開始頓悟,想要單方面「傳遞價值」,不代表市場就會買單。憑藉專利知識成為顧問講師的念頭,就這樣慢慢沉了下來。

不過,想把腦袋裏源源不絕的觀點講出來,那股衝動卻始終沒退場。

隨著工作歷練累積,我開始思考:Patent1O1是不是只能是個「專利小教室」?是不是可以承載更多議題,更多橫向思考的可能?所以我開始嘗試讓它轉型,把之前在金融業的從業經驗寫進來,分享「保險 X 專利」這種冷門交集。也嘗試剖析商業策略,談談我看到的創新趨勢,想讓這個平台變得更加立體。

但很快地,然而我也再次體會到:寫的題目可以冷門、可以專業,如果叫好不叫座,創作的熱情終究會耗盡。

寫完那幾篇保險專利的一系列文章後,我明白這條支線,大概也走不了多遠。

下一階段,我想做點有「貢獻」的事~

於是我重新思考:「這個部落格存在的價值是什麼?我又為什麼還想繼續寫下去?」。頓時想起Simon Sinek的那句話:「People don’t buy what you do; they buy why you do it.」

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「影響力」這個詞,不是爆紅也不是追流量,而是我能不能透過某些形式,把一些觀點種子播種到他人心中,然後讓他們也有一點點不同的思考或行動?

此舉,才是我想要透過Patent1O1達成的事。

我茅塞頓開,接下來的Patent1O1,會重新聚焦在我真正想說的主題:P3框架,也就是Perceive(感知)、Process(處理)、Propagate(傳播)。

這個P3框架,其實源自我過去在企業內部的觀察整合出來的行動邏輯,深信在這個資訊爆炸、變化迅速的時代,倘若個人或組織想真正發揮影響力,必須做到三件事:
1.感知環境中微弱但重要的訊號,而非只追逐眼前最顯眼的趨勢;
2.處理資訊,把複雜的東西轉化為可理解、有系統的洞見;
3.傳播觀點,能夠用好理解又真誠的方式,影響他人、引起共鳴

未來,我會試著讓這個P3框架融入Patent1O1的每一篇文章。從科技、商業、社會、甚至日常生活的觀察中,找出可被感知、值得思考、適合傳遞的觀點,慢慢累積出一套有溫度、有系統的觀點庫。

謝謝這些年來閱讀過Patent1O1的人,無論是有心、有意,還是偶然點進來,我都衷心感謝您的造訪。

沒有留言:

晉聲齋開張:八年的部落格,重新出發

資料來源:由ChatGPT繪 製 時間過得真快。 從2017年4月開張至今,Patent1O1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,默默累積了超過六萬次點閱。對於一個自媒體來說,這個數字也許算不上驚人,但部落格裡的每一篇文章,超過一百篇,毫無代筆,都是我真切的心血與觀點累積。 這段歷程得從我的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