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一篇文章曾談到,想進一步瞭解多篇專利整體的技術內涵,可透過技術功效矩陣的方式呈現。要製作技術功效矩陣,首先要閱讀專利資料,經理解後逐步記下每一篇專利中所用的技術及產生的功效,最好連同專利名稱、專利所有人、專利申請日及類型一併寫在卡片上,以利於接下來的歸類整理。
由於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背景及工作經歷,自然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能力圈,對於各領域專利資料的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,所以即使閱讀同一篇專利,任兩人在卡片上所寫的內容難免有所差異。
資料來源:作者自行繪製
待每一篇專利對應的卡片都填寫完成後,藉由類似KJ法(又稱親和圖法)的概念,將「所用的技術」有共通點者歸納成一類,加以分組,並對各個共通點給予適當的名稱。再者,仿照前面的方式,將「產生的功效」有共通點者進行歸類及分組後,同樣賦予各個共通點適當的名稱。
資料來源:作者自行繪製
如此一來,每一篇專利無論在「所用的技術」或是「產生的功效」,都分別有對應的群組。利用矩陣式圖表,可顯示出多篇專利於技術面及功效面的集中狀態,此即為所謂的技術功效矩陣。
資料來源:作者自行繪製
若針對上一篇文章檢索、篩選及統計而得的29個專利家族製作技術功效矩陣,可觀察出數量最集中的是「筊杯虛擬化/改善操作體驗」區塊,主要以電腦擲筊程式取代實體筊杯的使用,讓問卜流程更便利。數量集中度次之的則為「加裝外部裝置/增加收納機能」區塊,例如為實體筊杯設計外部容器或收納結構;以及「改良實體結構/增加辨識準確度」區塊,包括在筊杯上設有可幫助辨識弧面/平面的醒目標示,或依擲筊結果產生對應的聲光效果。
技術功效矩陣可以清楚呈現出技術研發的熱區(數量集中度較高的區塊),以及技術研發的空白地(數量集中度較低的區塊)。對於研發人員而言,熱區代表投入者眾,屬於技術發展主流,常是兵家互爭的紅海;空白地則代表少有人關注,可能是具有創新價值的藍海,但也不能排除此區技術因商品化困難(如市場、成本或良率上的限制)而導致乏人問津。
要選擇跳入熱區直接硬碰硬,抑或是轉進充滿未知的空白地,最終仍要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競爭籌碼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