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一本由「龍樹諒」創作的漫畫,名為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,在東亞地區激起了巨大漣漪。夢中的地震預言太過震撼,加上出版社的「書腰文案」行銷與社群媒體推波助瀾,竟造成國際旅客大量取消赴日行程,估計經濟損失高達5600億日圓。
一、感知(Perceive):夢境作為情緒觸媒
龍樹諒強調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僅為夢境紀錄,並非預言。然而在「7月5日凌晨4:18」這個時間出現後,夢境便從個人主觀感知轉化為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,尤其特別是當內容涉及地震、海嘯等具體元素時,更容易激起眾人的關注與焦慮。
二、處理(Process):編輯、媒體與商業設計的放大效應
原著僅為作者夢境記錄,影響理應有限。但出版社於書腰上加註「7月5日預言」與「海嘯來臨」等聳動字眼,結合YouTube等社群媒體的渲染,將夢境符號塑造成「敘事商品」,運用商業操作將個人感知轉化為市場驅動的集體焦慮。
三、傳播(Propagate):人類有趨吉避凶的本能
即使龍樹諒本人已出面澄清該書既非預言,仍未能緩解眾人的集體焦慮。因為「寧可信其有」往往優於「冷靜理性思考」,也說明人類面對不確定性風險時,更傾向於尋求安全趨避。另外,新聞報導中的取消行程旅客、網紅倒數直播,皆成為這場敘事的主動參與者與再製者,進一步推高集體情緒。
從夢境的感知、商業化的處理包裝,到焦慮的傳播,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展現了一個精準運作的「預言」商業模式。根據《Daily新潮》報導,截至2025年7月,該書電子與紙本總銷量已達106萬本,也反映了資訊時代的特性:「象徵」可以比「證據」發揮更多影響力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