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製
在有一座位於台南的歷史悠久廟宇,臺灣祀典武廟。這裏主祀關聖帝君,是全台唯一被列入官方祀典的武廟,從清代以來就有官祀的崇高地位,也是國定一級古蹟。廟內氛圍莊嚴肅靜,香火鼎盛。
隨著信眾的增加,志工的力量也逐漸成形,有一群熱心人士組成了「臺灣祀典武廟志工協會」。他們的會員並非隨意招收,而是必須先在關聖帝君神尊前擲得「聖筊」,再經理監事把關審核。甚至有意願加入的民意代表,也只能先掛名「顧問」,不參與實質運作。
然而,這個協會的名稱卻引發了一場法律爭議。因為「臺灣祀典武廟」本身已是廟方向內政部申請核准的正式名稱,並且註冊為商標。廟方擔心協會使用相同名稱,會讓外界誤以為志工協會就是廟本身,甚至可能混淆捐款、活動的歸屬,因此向法院起訴,要求禁止協會繼續使用這個名稱。
法院審理後,認為情況並不像廟方所說的那麼急迫,理由如下:
1. 協會已經在2023年更名為「台灣武廟志工協會」,並在報紙、網站公告。
2. 志工協會名稱中有「志工協會」字樣,一般人有能力分辨和廟宇本身的不同。
3. 雙方商標涵蓋範圍並不一致,一個以宗教儀式為核心,另一個則著重於社會公益服務。
況且並沒有證據顯示信徒真的誤捐、或混淆了活動。所以法院駁回廟方的請求,認為沒有立即禁止的必要。
這起故事顯示,在信仰莊嚴的殿堂之外,當古廟的商標與組織發展交錯時,也可能牽動一場現代的法律爭議。廟宇的神聖與志工的熱情怎麼並行,又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制度間取得平衡,或許仍需要更多時間來沉澱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