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 17, 2025

大型組織裏的勳章文化

 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在大型組織裏,存在著一條隱性規則:想要晉升到核心位置,至少要拿下一場足以被全公司記住的關鍵戰役。這並不是否定日常努力,而是唯有「戰功」才會成為組織記憶的一部份,並轉化為升遷最有力的背書。

這就是所謂的「勳章文化」,其邏輯很直接:升遷不只看年資或學歷,而是取決於能否彰顯出足夠的戰功。對律師來說,可能是一宗指標性的大案;對科技業工程師來說,可能是一場跨部門專案的成功商業化;對金融從業人員而言,或許是一筆破紀錄的「百億神單」。沒有拿出這些印記,即使再優秀,也就是停留在資深執行者的位置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勳章文化連「名門二代」也無法豁免。徐國安(徐旭東之子)並不是一出道就能執掌遠東集團,黃勝斌(黃仁勳之子)也不會直接空降NVIDIA管理團隊,他們同樣需要透過歷練與成果來累積信服力。若缺乏代表性的戰功,再強的背景也換不來組織內部的認同。換言之,背景最多只是門票,而真正贏得尊敬與認可的,始終是那些能在組織記憶中留下印記的勳章。

勳章文化並非單純公平與否的問題,而是一種組織運作的機制、快速的評價語言。日常努力能確保在現有位置上穩步前進,但真正推動升遷的,往往是那一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表現。

9月 10, 2025

大阪世博觀展記:從未來科技到歷史祈願

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主題是 「設計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」,一大早來到夢洲場館,馬上就被壯闊的「大屋根環形迴廊」吸引。俯瞰世博全景,遠處的大阪港也映入視野,讓人感受到這場盛會將「未來」與「生活」緊密交織的旺盛企圖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社會的想像
日本向來擅長透過科技與文化作品來描繪未來,從總務省早在2019年以影片展現「5G連結世界」的藍圖,到超人力霸王ARC作品中強調「發揮想像力」的主題,都提醒我們:未來不是靜待而來,而是要在腦海先建構。世博場館則把這種抽象的想像具體化,讓人走進會場,如同步入一座未來實驗場。

大阪健康照護館:遇見25年後的自己
在大阪健康照護館,我體驗了「遇見25年後的自己」。透過AI解析生理數據,螢幕隨即浮現了2050年的我,並示意生活方式的選擇會如何影響未來。這不僅是娛樂,而是一種寓教於樂的設計:未來社會的核心議題,不光是效率與便利,更是人類如何能活得更健康、更幸福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3D列印培養肉:永續餐桌的解方
另一個亮點,則是大阪大學與多家企業合作開發的3D列印培養肉。這項技術是以細胞培養出肌肉、脂肪與血管,再透過3D生物列印精準塑形。它不但能依消費者需求調整脂肪與肌肉比例,提供「個人化健康肉品」,還能減少畜牧業對環境的負擔,並可望解決全球蛋白質短缺的挑戰。這將不再是實驗室裏的概念,而是預計在10年內逐步推向市場的食物革命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

未來到傳統:法善寺橫丁的祈願
從展場出來,轉進大阪鬧區的法善寺橫丁。這條鋪著鵝卵石的小巷,氛圍靜謐而懷舊。法善寺內有一座著名的「不動明王」,相傳因戰後老婦無錢供奉,改以澆水祈願,結果靈驗流傳,這樣的祈福方式逐漸成為傳統。如今,參拜信眾仍會將水澆在滿布青苔的佛像上,祈求平安與健康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法善寺橫丁

而在旁邊的「夫婦善哉」老店,紅豆湯總是裝成兩碗,放在同一托盤上端出,象徵夫婦或情侶共享後感情更加圓滿。這道甜品因大阪作家織田作之助小說《夫婦善哉》而聲名大噪,也成為法善寺橫丁的名店象徵。吃下這份溫熱的紅豆湯時,我感受到世博會裡「未來健康」的理念,正好與這裏的「家庭圓滿」相呼應。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夫婦善哉老店

結語
大阪世博除了是科技展示,更是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對話。從3D列印肉到不動明王,從遇見未來的自己到一碗紅豆湯,這些體驗串聯成一個訊息:設計未來社會,不是抽象口號,而是要在每個人的日常中,實現更美好的生活。

9月 05, 2025

古蹟廟宇的現代挑戰:武廟商標風波

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

在有一座位於台南的歷史悠久廟宇,臺灣祀典武廟。這裏主祀關聖帝君,是全台唯一被列入官方祀典的武廟,從清代以來就有官祀的崇高地位,也是國定一級古蹟。廟內氛圍莊嚴肅靜,香火鼎盛。 

隨著信眾的增加,志工的力量也逐漸成形,有一群熱心人士組成了「臺灣祀典武廟志工協會」。他們的會員並非隨意招收,而是必須先在關聖帝君神尊前擲得「聖筊」,再經理監事把關審核。甚至有意願加入的民意代表,也只能先掛名「顧問」,不參與實質運作。 

然而,這個協會的名稱卻引發了一場法律爭議。因為「臺灣祀典武廟」本身已是廟方向內政部申請核准的正式名稱,並且註冊為商標。廟方擔心協會使用相同名稱,會讓外界誤以為志工協會就是廟本身,甚至可能混淆捐款、活動的歸屬,因此向法院起訴,要求禁止協會繼續使用這個名稱。

法院審理後,認為情況並不像廟方所說的那麼急迫,理由如下: 

1. 協會已經在2023年更名為「台灣武廟志工協會」,並在報紙、網站公告。 

2. 志工協會名稱中有「志工協會」字樣,一般人有能力分辨和廟宇本身的不同。 

3. 雙方商標涵蓋範圍並不一致,一個以宗教儀式為核心,另一個則著重於社會公益服務。

況且並沒有證據顯示信徒真的誤捐、或混淆了活動。所以法院駁回廟方的請求,認為沒有立即禁止的必要。

這起故事顯示,在信仰莊嚴的殿堂之外,當古廟的商標與組織發展交錯時,也可能牽動一場現代的法律爭議。廟宇的神聖與志工的熱情怎麼並行,又該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制度間取得平衡,或許仍需要更多時間來沉澱。

9月 01, 2025

自學者的大師之路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Daily Qanat泉屋天下茶屋店

讀完《PHP》七月號中安藤忠雄的訪談,印象最深的不是他「建築大師」的頭銜,而是他完全非科班出身,卻憑藉一己之力闖出世界級名聲的生命故事。這樣的軌跡,不是浪漫型的天才敘事,而是一種持續不懈的內在信念:當社會沒有給你標準答案時,你只能忠於自己的信念,用全力跑下去。對我們多數人來說,這樣的勇氣其實很稀缺。

感知世界,不被限制
安藤出身於大阪,青年時曾是拳擊手、卡車司機,後來因偶然經驗接觸到建築。他僅有高中學歷,但買二手書自學建築理論,甚至以打拳掙來的費用,走訪世界各地觀摩建築作品。這是一種「感知」的能力:看見體制外的可能性,讓眼界突破環境限制。當別人以為「沒有專業訓練就不可能」,他卻用行動證明可以另闢蹊徑。

挑戰與傳遞
安藤從設計私人住宅起步,靠著實際作品一點一滴建立口碑。他說過:「就算沒人看好,我也要持續挑戰。」這就是把懷疑轉化為動能,用實踐一點一滴淬鍊出專業。隨著作品被世界看見,他逐漸進入國際舞台,透過建築與故事,把信念與美學傳遞出去。

對我們的啟發
回頭看安藤的經歷,更像是對每個人的提醒。人生不見得會依循「正規途徑」發展,我們很可能要在未知中摸索。可以選擇像他一樣,不急著被社會的框架所定義,用心好好打磨自己,便有機會塑造專屬舞台。或許你不是建築師,但在任何專業與人生選擇裏,我們都需要這份「相信自己」的力量。

8月 23, 2025

生成式AI正推動專利行業的「結構性革命」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專利行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「結構性革命」!過去專利說明書的撰寫流程,仰賴大量初階人力進行訪談、整理、撰稿、繪圖與檢索,未來將由生成式AI全面接管。只要一段30分鐘的訪談錄音,生成式AI可望在幾分鐘內完成claim與說明書的草擬。客戶手繪的構想草圖,透過影像辨識技術,便能轉換為專業的流程圖。同時,AI更能整合專利資料庫進行即時檢索比對,找出新穎性特徵。這意味著,傳統專利撰稿流程正加速邁向自動化。

會有這樣的發展,其實一點也不令人訝異。傳統專利撰寫本質是按件計酬,收入與「完稿數量」與「客戶滿意度」直接掛鉤。然而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,要一位專利工程師短時間內全盤掌握各類客戶的domain knowledge,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在這樣的時間壓力下,具備龐大知識庫與豐富「常識」的生成式AI,正好展現出壓倒性優勢。

有些從業人員或許會認為,自身對客戶技術的熟悉度足以應對挑戰,這種想法其實暗藏高度風險!認為客戶永遠不會轉向他處,實際上是一廂情願,更忽視了市場競爭與工具升級所帶來的結構性改變。

隨著AI系統進一步串接專利維護與年費管理模組,還能剖析客戶是否願意長期維護某專利,甚至自動生成客製化溝通信件。大型事務所有豐沛資源打造或使用進階AI系統,能廣泛應用於撰稿、年費管理和監控;小型事務所受限預算,只能使用基礎工具。然而,這並不代表大型事務所能因此獲得更高議價力,因為大型企業的in-house專利部門同樣有資源採用進階AI系統,能將專利申請及維護業務收回自行處理。未來的專利行業,將出現「大者恆大」與「內部化」雙重趨勢,傳統的營運模式將面臨變革。

8月 08, 2025

從台積電技術外洩事件,看營業秘密保護的重要性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2025年7月,台積電兩奈米製程技術機密,驚傳被手機翻拍螢幕畫面方式外洩,震撼科技圈。事件引爆輿論之餘,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關鍵資產:營業秘密。

Perceive:防敵千萬,不敵一「拍」
本案並非透過駭客滲透,也未破解防火牆,而是「授權內部人員」透過合法帳密登入內網後,違規使用私人手機翻拍機密畫面,規避所有傳統資安防線。

依台積內規,所有涉及兩奈米的研發資料均已實施最高等級NDA(Non-disclosure agreement)管制,以及存取與網域限制等保密措施,異常連線便會立即觸發警示。然而,在這套嚴密的資訊安全制度下,卻仍被「最熟悉規則的人」輕鬆繞過。

孫子曰:「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。」但若「彼」就在自己內部,那麼,所謂「知己」的深度與寬度,是否足以涵蓋員工心態、風險意識與執行細節?

Process:規範制度,仍須文化補位
台積的制度設計無疑已領先全球半導體業,不論是共用資料夾的授權分級,或是機密資訊保護(Proprietary Information Protection, PIP)制度,都屬業界標竿。此次事件也顯示,即使制度完備,若「新進員工大量招募,PIP訓練未落實」,那麼制度就容易淪為紙上談兵。

因此,營業秘密的防線不只在硬體或網路管控,更須制度與文化並進。每一次權限開啟、每一台配發的筆電,都是對保密文化的一次實戰考驗。

Propagate:技術戰爭中的文化修煉
半導體產業早已超越製造本質,而是國安、地緣政治與國際秩序中的核心支點。身處如此高張力的競爭關係,企業應將資訊安全視為「全員修行」的戰備文化。

誠如《孫子兵法・用間篇》所言:「三軍之事,莫親於間,賞莫厚於間,事莫密於間。」對現代企業而言,這句話點出了保密與信任的關鍵:若缺乏資訊安全文化與組織韌性,信任一旦被濫用,內部滲透將成為最難防的破口。

8月 06, 2025

eVTOL:美國空中戰略的新賽局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你能想像在市區中垂直起降的電動飛機,不只能送餐,甚至可以載人?這不是科幻小說的場景,而是美國政府現在正大力推動的未來藍圖:eVTOL(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)。

Perceive:空中交通,不再是未來想像
2025年6月6日,美國總統Trump簽署《Unleashing American Drone Dominance》行政命令,正式把eVTOL與無人機拉入國家科技與產業安全核心。這不只是空中Uber的夢想,而是一場軍事與經濟主導權的再佈局。

eVTOL能垂直起降、靜音飛行,改變的不只是通勤方式,更可能重塑「制空權」的定義。美軍印太司令部Paparo司令提出的「地獄景象」戰術構想,就是用大量無人系統癱瘓對手,eVTOL正是無人系統的潛力載體。

Process:從政策到市場,全盤推動
這紙行政命令不是單點突破,而是系統性啟動!
  • 政策面:聯邦機構被要求優先採購「美國製」無人系統,強化本土供應鏈。
  • 技術整合:聯邦航空總署(FAA)啟動eVTOL整合試點,為納入正式航空法規體系鋪路。
  • 軍事導入:eVTOL被視為多域作戰的核心載具,與無人機作業深度整合。
  • 地方政府:俄亥俄州推動空中移動中心建設,地方政府與產業資源同步整合。
這不單純只是個「空中的Uber」概念,更是一場自設計到量產的空中產業鏈重組戰略。

Propagate:從Joby到Archer,誰將起飛?
企業端,兩大領跑者正悄悄起飛:
  • Joby Aviation:獲美軍Agility Prime計畫青睞,並與Toyota合作,瞄準量產能力。
  • Archer Aviation:主打國產化設計與製造,鎖定城市空中交通市場。
搭配政策與軍事資源,這些公司有機會不只創新交通,更定義全球「空中產業版圖」。一場未來式的飛行革命,正悄悄地從美國起飛。這次,誰搶得空域,誰就搶下未來!

7月 26, 2025

🎲《無限賽局》教我的事

資料來源:作者攝於桃園機場第二航廈C8書店

我幼稚園時住在板橋南雅西路,有一次,媽媽轉述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:鄰居的小孩,聯考成績可以上師大附中,卻決定不去念,改就讀台北工專。

理由只有一句話:「我不想再拚一次了。」

那時我年紀小,不太懂。但現在讀了Simon Sinek的《無限賽局》,方才漸悟:有些人早已看清有限賽局的虛耗,選擇超前部署,踏入屬於自己的人生節奏。

🧠 Perceive:感知有限賽局的疲憊

台灣的升學路線就是典型的「有限賽局」:標準化考試與等級評比,每一步都有明確規則和所謂的「贏家」。

這位鄰居或許已在高中聯考中耗盡心力,深知下一輪大學考試只是另一場更磨人的消耗戰。於是他停下腳步,毅然宣告:「不玩了,我要走屬於自己的路。」

🔍 Process:重組賽局觀:不是輸贏,而是願景

Sinek說:「無限賽局的關鍵不是贏,而是留下來、活得夠久、活得有價值。」

台北工專也許在傳統觀念中不如師大附中風光,但這位鄰居,可能早就看懂另一套邏輯:選擇能讓自己持續投入、保持韌性與希望的路,才是人生的長遠策略。

人生不只是一場考試,而是一段旅程。

📢 Propagate:傳播我們該有的賽局思維

這段記憶最近又浮現,是因為我看到太多人仍困在「打敗誰」、「爭贏什麼」的思維裡。拚不完的KPI、演算法、排行與焦慮,很容易讓人以為,人生只是一個單向車道。

但其實,我們都可以像那位鄰居一樣,勇敢選擇及早跳出,重新定義我們的遊戲規則。

如果你也曾耗盡能量,只想說一句「我不想再拚一次了」,請記住:那不是退場,而是開始玩一場你真正想贏的「無限賽局」。

7月 21, 2025

從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看夢境、操作與集體焦慮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2025年一本由「龍樹諒」創作的漫畫,名為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,在東亞地區激起了巨大漣漪。夢中的地震預言太過震撼,加上出版社的「書腰文案」行銷與社群媒體推波助瀾,竟造成國際旅客大量取消赴日行程,估計經濟損失高達5600億日圓。 

一、感知(Perceive):夢境作為情緒觸媒
龍樹諒強調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僅為夢境紀錄,並非預言。然而在「7月5日凌晨4:18」這個時間出現後,夢境便從個人主觀感知轉化為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,尤其特別是當內容涉及地震、海嘯等具體元素時,更容易激起眾人的關注與焦慮。

二、處理(Process):編輯、媒體與商業設計的放大效應
原著僅為作者夢境記錄,影響理應有限。但出版社於書腰上加註「7月5日預言」與「海嘯來臨」等聳動字眼,結合YouTube等社群媒體的渲染,將夢境符號塑造成「敘事商品」,運用商業操作將個人感知轉化為市場驅動的集體焦慮。

三、傳播(Propagate):人類有趨吉避凶的本能
即使龍樹諒本人已出面澄清該書既非預言,仍未能緩解眾人的集體焦慮。因為「寧可信其有」往往優於「冷靜理性思考」,也說明人類面對不確定性風險時,更傾向於尋求安全趨避。另外,新聞報導中的取消行程旅客、網紅倒數直播,皆成為這場敘事的主動參與者與再製者,進一步推高集體情緒。

從夢境的感知、商業化的處理包裝,到焦慮的傳播,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展現了一個精準運作的「預言」商業模式。根據《Daily新潮》報導,截至2025年7月,該書電子與紙本總銷量已達106萬本,也反映了資訊時代的特性:「象徵」可以比「證據」發揮更多影響力。

7月 16, 2025

晉聲齋開張:八年的部落格,重新出發

資料來源:由ChatGPT繪

時間過得真快。

從2017年4月開張至今,Patent1O1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,默默累積了超過六萬次點閱。對於一個自媒體來說,這個數字也許算不上驚人,但部落格裡的每一篇文章,超過一百篇,毫無代筆,都是我真切的心血與觀點累積。

這段歷程得從我的第一份工作說起,那是一個通訊產業分析的研究工作。身處這樣的行業環境,每天查次級資料、寫評論、訪廠(產銷調查壓力山大,是我爾後兩度離職的關鍵原因),久而久之也培養出一種「想發聲、想說話」的衝動。那時我開始意識到,自己有想當意見領袖的特質。

但在體制內,基於種種原因,要做到其實並不容易…寫什麼、怎麼寫、寫給誰看,處處有框。後來我轉職為in-house專利工程師,跳脫了按件計酬的收入模式,沒有背負訴訟壓力,才真正有了持續經營部落格的餘裕。

Patent1O1剛開始的定位很明確,想讓冷冰冰的專利制度變得親民、白話、有趣。那段期間,我寫了很多智財科普文,甚至還以顧問講師為志向,目標是在課堂上,把專利制度講得更貼近人心。

但理想很快就被市場的狠狠打臉,等到在企業內訓開課,才發現聽眾反應實在有限。我開始頓悟,想要單方面「傳遞價值」,不代表市場就會買單。憑藉專利知識成為顧問講師的念頭,就這樣慢慢沉了下來。

不過,想把腦袋裏源源不絕的觀點講出來,那股衝動卻始終沒退場。

隨著工作歷練累積,我開始思考:Patent1O1是不是只能是個「專利小教室」?是不是可以承載更多議題,更多橫向思考的可能?所以我開始嘗試讓它轉型,把之前在金融業的從業經驗寫進來,分享「保險 X 專利」這種冷門交集。也嘗試剖析商業策略,談談我看到的創新趨勢,想讓這個平台變得更加立體。

但很快地,然而我也再次體會到:寫的題目可以冷門、可以專業,如果叫好不叫座,創作的熱情終究會耗盡。

寫完那幾篇保險專利的一系列文章後,我明白這條支線,大概也走不了多遠。

下一階段,我想做點有「貢獻」的事~

於是我重新思考:「這個部落格存在的價值是什麼?我又為什麼還想繼續寫下去?」。頓時想起Simon Sinek的那句話:「People don’t buy what you do; they buy why you do it.」

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「影響力」這個詞,不是爆紅也不是追流量,而是我能不能透過某些形式,把一些觀點種子播種到他人心中,然後讓他們也有一點點不同的思考或行動?

此舉,才是我想要透過Patent1O1達成的事。

我茅塞頓開,接下來的Patent1O1,會開始試著瞄準在我近年研究的主題:P3框架,也就是Perceive(感知)、Process(處理)、Propagate(傳播)。

這個P3框架,其實源自我過去在企業內部的觀察整合出來的行動邏輯,深信在這個資訊爆炸、變化迅速的時代,倘若個人或組織想真正發揮影響力,必須做到三件事:
1.感知環境中微弱但重要的訊號,而非只追逐眼前最顯眼的趨勢;
2.處理資訊,把複雜的東西轉化為可理解、有系統的洞見;
3.傳播觀點,能夠用好理解又真誠的方式,影響他人、引起共鳴

未來,我會試著讓這個P3框架慢慢融入Patent1O1的文章。從科技、商業、社會、甚至日常生活的觀察中,找出可被感知、值得思考、適合傳遞的觀點,慢慢累積出一套有溫度、有系統的觀點庫。

謝謝這些年來閱讀過Patent1O1的人,無論是有心、有意,還是偶然點進來,我都衷心感謝您的造訪。

4月 26, 2025

「合理使用」的淺白解釋


資料來源:由Grok繪

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ait/202504270033.aspx

上述文章問到一個問題:如何定義AI的合理使用,創意內容與AI生成內容之間的界線是什麼?

Google的政府事務營運部門主管回答:在美國,至少有「合理使用」的概念,也就是版權材料的使用是否被最小化,並產生了轉化性(transformative)的結果。

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說明:

問題:

如何定義 AI 的合理使用?創意內容跟 AI 生成內容的界線是什麼?

回答:

在美國有個「合理使用(Fair Use)」的法律概念,判斷標準主要是看兩件事:

有沒有「最小化使用」?

→ 不是整段搬用別人的東西,而是只取必要的小部分。

有沒有「轉化性(transformative)」?

→ 你不是直接抄襲,而是「改變了原本的用途或風格」,創造了新的東西、有新的意義。

舉例更好懂:

如果你直接拿一本小說餵給 AI,生成一模一樣的內容,那就是侵權。

如果你只是引用小說裡一句話,讓 AI 重新創作一首詩,這就是「轉化性使用」,可能符合合理使用。

1月 16, 2025

不丹打造一個正念城市

資料來源:由DALL·E3繪

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不丹王國,正以嶄新的方式詮釋「幸福經濟」的內涵。作為全球唯一的負碳排國家,不丹以生態多樣性和文化傳承為驕傲,如今更致力於以「正念」為核心,推動永續發展。位於不丹與印度邊境的格勒普正念城市(Mindfulness City)計畫,將成為一個集合綠色科技、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於一身的特別行政區,作為全球獨特的綠色創新楷模。

城市規劃以曼陀羅設計原則為靈感,包括11個特色社區,串聯起生態旅遊、健康產業與教育中心等核心設施。河流的自然紋理貫穿其中,創造出公共空間與生態系統和諧共生的環境。城市建設材料將優先選用木材、竹材等永續資源,並以水力發電與綠色技術驅動能源供應。不丹政府期望透過這一項目吸引投資、創造就業,解決高達30%的青年失業率,讓這座城市成為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經濟樞紐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推動綠色經濟,不丹也在國家主權財富中納入了虛擬資產。該國持有超過13,000個比特幣,總價值約佔本國GDP的36%,顯示了不丹在全球經濟浪潮中的靈活應對與創新思維。未來,正念城市將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上的創新,也是文化、經濟與數位科技交融的場域,展現了不丹平衡幸福與現代化的願景。

大型組織裏的勳章文化

  資料來源:由Nano-Banana繪 製 在大型組織裏,存在著一條隱性規則:想要晉升到核心位置,至少要拿下一場足以被全公司記住的關鍵戰役。這並不是否定日常努力,而是唯有「戰功」才會成為組織記憶的一部份,並轉化為升遷最有力的背書。 這就是所謂的「勳章文化」,其邏輯很直接:升遷不...